经典案例
在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件的刑后执行阶段,“查封资产不足1%、维权多年无果”是当事人最绝望的处境。本案中,当事人历经近10年维权,面对公检法查封资产不足1%的绝境,始终未能收回投资款。当事人委托北京翰汇律师事务所非吸团队后,团队以阅卷深挖线索为核心,通过调查令固定证据、控告谈判推动清偿、锁定百万债权参与分配,逐步破解 “无资产可执行” 的死局,为当事人挽回损失带来实质希望。
案情简介:
本案源自一起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当事人作为集资参与人,十年前投入款项后,因主犯资金链断裂、项目停摆,陷入维权困境。案发后,主犯及核心人员因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被判处有期徒刑,法院判决载明“追缴涉案财产后按比例退赔”,但实际执行中,公检法仅查封主犯名下少量资产,退赔程序陷入停滞。此后近8年,当事人多次向执行法院、检察院申请监督,均因“无新财产线索”无法推荐你;尝试自行调查主犯财产状况,却因缺乏调查权限,无法获取银行流水、婚姻登记等关键信息,维权始终停留在“被动等待”阶段,投资款面临血本无归的风险。当事人抱着最后希望委托翰汇律师团队,核心诉求明确:找到主犯隐藏财产线索,推动执行程序,追回投资损失。
案件难点:
1. 初始财产线索不足1%,调查无门案件接手时,法院判决的财产显示,主犯名下无登记房产、无有效银行账户、无持股信息,公检法前期侦查也未发现可追缴资产,形成“表面无财产可执行”的僵局。律师缺乏直接调查权限,无法获取主犯的历史银行流水、婚姻变动、关联人员资产状况等信息,线索挖掘如同大海捞针。
2. 时间跨度长,证据易灭失主犯犯罪行为发生于10年前后,期间主犯可能通过“离婚析产、赠与转移、债权隐匿”等方式处理资产,且银行流水、婚姻登记记录等关键证据存在“超过保存期限、系统无法查询”的风险,即便后续获取调查令,也可能因证据灭失导致线索中断。
3. 多方主体协调难,执行推动缓慢刑后执行涉及执行法院、公安机关、主犯及关联人员(如离婚配偶、实际控制人)等多方主体:执行法院因“无财产线索”对案件关注度低;公安机关认为“刑事程序已终结,财产调查非职责范围”;主犯及关联人员对资产调查、清偿谈判均采取 “回避、否认”态度,协调难度极大。
承办策略与律师技巧:
翰汇律师团队摒弃“依赖法院主动调查”的被动思路,以“阅卷找线索—调查令固证据—多路径促清偿”为核心策略,层层突破困境:
第一步:阅卷深挖漏洞,锁定四大关键线索
2024年10月,团队首次向执行法院申请阅卷,在海量案卷材料中重点排查“资金流向、人员关联、财产处置”等细节,发现四大被忽视的线索:主犯千万大额异常转账、婚内财产转移痕迹:未调查的对外债权、另案处理人员未追责等问题。这些线索的发现,彻底打破 “主犯无财产” 的表面僵局,为后续调查指明方向。
第二步:申请调查令补证,固定财产转移证据
针对阅卷发现的线索,团队向执行法院提交《调查令申请书》,精准申请调取三类关键证据,解决“调查权限不足”的难题:
调取主犯及关联方银行流水,了解其的完整转移资产链条;核查主犯婚姻登记状况有“以离婚方式转移财产、逃避债务”,该离婚协议可被认定为无效。调查令获取的证据,为后续追加被执行人、追缴转移资产、参与债权分配” 提供了坚实依据。
第三步:债权参与分配,锁定百万资产
通过阅卷发现主犯有对外债权,且经调查发现该债务正处于民事执行的情况,团队向该执行法院提出参与分配申请,主张“集资参与人对主犯的债权优先于普通债权”,最终法院同意将该债权部分纳入退赔资产池,按比例分配给包括当事人在内的集资参与人。
案件成果:
经过近1年的维权,本案从“资产查封寥寥”的绝境,实现多项关键突破。
价值总结:
刑后执行需“主动找线索”,而非被动等待本案证明,即便初始查封资产几乎没有,通过专业律师阅卷深挖、调查令补证,仍可能发现隐藏的财产线索。当事人切勿因维权多年无果放弃,主动委托律师介入,才有可能打破执行僵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