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课堂
发布时间:2025-10-20
点击次数:
不少人买二手房时,只关注价格、地段,没仔细核查房屋质量,等到收房后才发现墙面漏水、地板开裂等问题,顿时陷入“想退房又怕退不了”的纠结。其实,二手房有质量问题并非都能退,也不是一定退不了,核心要看“购房合同约定”和“质量问题的严重程度”这两个关键因素。搞清楚这两点,就能快速判断自己的情况是否符合退房条件,避免盲目维权或白白吃亏。
一、第一点:先看购房合同,约定优先
判断二手房能否退房,首先要翻开当初签订的《二手房买卖合同》——合同中若有关于“房屋质量问题处理”的明确条款,就按合同约定执行,这是最直接、最有法律效力的依据。
1.合同有明确约定:按约定主张退房或补偿
如果合同中明确写了“房屋存在XX类质量问题(如主体结构损坏、严重漏水),买方有权解除合同并要求卖方退还房款”,或“房屋质量不符合约定标准,卖方需承担维修责任,若维修后仍无法达标,买方可退房”,只要实际发现的质量问题与合同约定一致,买方就有权直接按合同要求退房,或向卖方主张补偿(如维修费用、误工费等)。
比如合同约定“房屋屋顶漏水属于严重质量问题,卖方未提前告知的,买方可退房并要求赔偿损失”,收房后发现屋顶确实漏水,且卖方签约时未提及,买方就可以依据合同向卖方提出退房请求,若卖方拒绝,可凭合同和质量问题证据向法院起诉,胜诉概率极高。
2.合同无约定或约定模糊:再看质量问题本身
如果合同中完全没提“房屋质量问题如何处理”,或只写了“房屋质量以现状为准”这类模糊表述,就不能仅凭合同判断能否退房,需要进一步看“质量问题的严重程度”——这是法律层面判断能否退房的核心标准,与合同约定无关,即便合同没提,符合法定条件仍能退房。
二、第二点:再看质量问题程度,分情况判断
房屋质量问题有轻有重,法律对“能否退房”的界定也不同,主要分为“可退房的严重问题”和“不可退房的一般问题”两类,需要仔细区分:
1.可退房的情况:主体结构问题或严重影响居住+故意隐瞒
如果质量问题属于以下两类,即便合同没约定,买方也有权要求退房(或申请撤销/解除合同):
第一类:主体结构质量不合格,影响房屋安全。房屋的主体结构包括承重墙、梁、柱、楼板、地基等,这些部位是房屋安全的核心,若存在开裂、下沉、变形等问题(如承重墙出现贯穿性裂缝、楼板明显下沉),经专业机构鉴定为“主体结构不合格”,意味着房屋存在安全隐患,无法保证居住安全,此时买方有权直接要求退房,卖方必须退还全部房款,若造成损失(如装修费、租房费),还需赔偿。
第二类:非主体结构问题,但严重影响居住+卖方故意隐瞒。如果质量问题不是主体结构问题(如全屋严重漏水、卫生间防水完全失效、墙体大面积霉变导致无法居住),但已严重影响正常居住使用,且卖方在签约前明知该问题却故意隐瞒(如刻意用家具遮挡漏水痕迹、谎称“房屋从未出过质量问题”),买方在法定期间内(通常是知道或应当知道质量问题之日起1年内),可以“卖方欺诈”为由申请撤销合同,或“合同目的无法实现”为由要求解除合同,进而实现退房。
需要注意:主张“卖方故意隐瞒”时,需提供证据(如邻居证言、之前的维修记录、签约时的沟通录音),证明卖方明知问题却未告知;若卖方签约时确实不知情(如原房东也刚买不久,未发现问题),则不能以“故意隐瞒”为由退房,需按一般质量问题处理。
2.不可退房的情况:一般质量问题,维修后可正常居住
如果质量问题属于“轻微瑕疵”,维修后不影响房屋安全和正常居住(如墙面局部掉皮、小面积渗水、门窗合页松动、地板轻微划痕),即便买方不满意,也不能要求退房——这类问题属于二手房交易中的“正常瑕疵”,毕竟二手房大多经过使用,难免存在小问题,法律不支持以此为由退房。
但这并不意味着买方只能自认倒霉:买方仍有权要求卖方承担维修责任(如要求卖方找人维修至合格状态),或要求卖方支付合理的维修费用(买方自行维修后,凭维修发票向卖方报销);若合同中约定了“卖方需保证房屋无一般质量问题”,还可依据合同要求卖方支付违约金。
三、关键提醒:收房时做好“质量核查”,避免事后麻烦
其实,避免“买二手房后因质量问题纠结退房”的最佳方式,是在收房、签约前做好“质量核查”:
收房时,仔细检查房屋的主体结构(如敲一敲承重墙有无空鼓、看天花板有无裂缝)、水电管线(打开水龙头看水压、测试电路是否正常)、防水情况(卫生间、阳台做闭水试验),最好找专业的验房师陪同,出具正式的验房报告;
签约前,要求卖方出具《房屋质量说明书》,明确告知房屋已知的质量问题,若卖方隐瞒,可在合同中加入“若存在未告知的严重质量问题,买方有权退房并索赔”的条款,提前锁定权益。
买二手房发现质量问题,不用慌也不用急,先看合同约定,再看问题程度,就能清晰判断能否退房。记住:安全问题必须退,严重影响居住且被隐瞒也能退,小问题则重点要维修或补偿——分情况应对,才能既保住权益,又避免不必要的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