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案例
案情简介:
甘肃某建筑公司参与的项目是当地镇政府扶持的乡村振兴项目,该公司与各村委会签订了投资入股协议,正当项目有序推进时,园区自然资源局下发卫片通知,指出项目厂房占用农用地,随后通过内部文件要求镇政府进行整改。镇政府在接到整改要求后,对该公司的厂房实施了强制拆除。面对这一情况,该建筑公司委托北京翰汇律师事务所王炳蓉律师维权。起初,镇政府否认实施了强拆行为,声称是建筑公司自行拆除。王炳蓉律师介入后,通过多方收集证据,并从对方提交的证据中找出逻辑漏洞,经过多轮抗辩,法院认可了律师的观点,最终该建筑公司胜诉。
律师介绍:
王炳蓉律师
个人简介:
从事多年法律服务工作,具有法院部门工作经验,法学理论扎实、实务经验丰富。执业以来一直专注于在行政纠纷、合同纠纷、侵权纠纷、物权纠纷等领域进行深耕,处理了大量征地拆迁纠纷案件、土地确权纠纷案件、侵犯人身权财产权纠纷案件、建设工程纠纷案件等,致力于运用自己的法律知识和专业能力,为当事人争取公正,追求真理,维护正义。
擅长领域:征地拆迁纠纷、建设工程纠纷、合同纠纷、侵权纠纷
执业理念: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
案件难点:
强拆主体认定难:镇政府极力否认实施强拆,将责任推给建筑公司自身,导致强拆主体的认定成为案件首要难点。由于强拆过程可能缺乏完整的书面记录和直接证人,要证明镇政府是实际强拆主体,需要从间接证据中梳理线索,难度较大。
证据收集阻力大:一方面,建筑公司在强拆后可能面临证据被破坏、灭失的情况;另一方面,涉及政府部门的内部文件、沟通记录等关键证据,建筑公司难以直接获取,收集过程中会遇到诸多阻碍,给证据链的构建带来挑战。
项目性质与用地矛盾复杂:该项目是镇政府扶持的乡村振兴项目,且公司与村委签订了投资入股协议,具有一定的合法性基础,但同时又被自然资源局认定为占用农用地,存在用地合规性争议。如何平衡项目的政策支持背景与用地合法性问题,是案件审理的复杂之处。
承办亮点:
精准突破证据瓶颈:王炳蓉律师深知证据的重要性,积极展开多方调查取证工作。通过走访现场目击者、调取周边监控录像、收集项目相关文件等方式,获取了一系列间接证据。同时,仔细研究对方提交的证据,敏锐发现其中的逻辑漏洞,如时间线矛盾、表述不一致等,以此为突破口,逐步构建起证明镇政府实施强拆的证据链。
清晰梳理法律关系:律师深入分析案件涉及的法律关系,明确项目的乡村振兴扶持背景、与村委的投资入股协议效力、自然资源局的卫片通知性质以及镇政府的强拆行为合法性等关键问题。通过清晰的法律论证,阐明镇政府在项目推进和强拆过程中的责任,为案件抗辩提供坚实的法律基础。
有力的抗辩策略实施:在庭审和多轮抗辩中,王炳蓉律师针对镇政府的否认和辩解,逐一进行有力反驳。结合收集到的证据和找出的逻辑漏洞,用严谨的逻辑和清晰的事实,向法院充分展示镇政府强拆的事实和违法性,始终掌握抗辩的主动权,有效引导案件审理方向。
案件结果:
经过王炳蓉律师的努力,法院认可了其观点,判决该建筑公司胜诉。这一结果不仅确认了镇政府强拆行为的违法性,为建筑公司后续追究镇政府的赔偿责任等奠定了基础,也维护了建筑公司在乡村振兴项目中的合法权益,让当事人的合理投资得到了法律的保护。
价值总结:
本案的胜诉充分体现了证据在诉讼中的核心地位。提醒当事人在遇到权益受损情况时,要注重证据的收集和保存;同时也展示了律师在证据分析和运用方面的专业能力,为类似案件的处理提供了借鉴。通过案件的审理和判决,进一步明确了乡村振兴项目在用地等方面的合规边界,让企业和政府部门都认识到,即使是扶持项目,也必须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推进,促进乡村振兴项目的健康、有序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