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案例
案情简介:
2020至2021年间,当事人蒋某为开展草坪种植经营,与刘某、杨青海等多位土地权利人先后签订《土地承包合同书》,累计承包204亩连片土地,全部用于种植百慕大草坪。经过数年培育,蒋某的草坪种植形成稳定规模,产品通过批发渠道销往河南省等周边省份,成为其主要经济来源,期间还投入资金建设配套灌溉设施,保障草坪生长与产出稳定。2024年4月12日,土地所属的县林场在未提前书面通知、未与蒋某协商的情况下,突然组织数十名人员,驾驶多辆拖拉机进入案涉土地,对204亩成熟草坪进行旋犁破坏,并将灌溉管道、水泵等设施全部拆除毁损,导致蒋某的种植产业瞬间停滞,前期投入与待售草坪损失惨重。事发后,蒋某为维护合法权益,委托北京翰汇律师事务所张弛律师处理纠纷。
律师介绍:
张弛律师
2015年获得法语翻译硕士学位,中国政法大学民商法方向硕士在读,曾在世界百强外企任职7年,具有丰富的与政府机关沟通经验。擅长商品房买卖纠纷、征地拆迁、婚姻家事、合同纠纷/仲裁等领域。
案件难点:
1. 诉讼定性难:初始行政诉讼中,林场以“承包合同违约”为由抗辩,法院最终将其“强拆”式清除行为定性为民事行为,导致行政诉讼路径直接受阻。如何区分行政机关基于行政管理职权的行政行为,与基于民事合同关系的民事行为,成为案件前期的核心争议点,也迫使维权路径必须重新规划。
2. 损失举证难:蒋某在经营过程中,未留存草坪苗采购合同、付款凭证、灌溉设备发票等原始票据,仅能提供照片、证人证言等间接证据。而民事诉讼中,损失金额的认定需以直接证据为核心,一审法院未启动损失评估程序,直接以“证据不足”驳回赔偿请求,给维权造成关键障碍。
3. 程序衔接难:从行政诉讼被驳回,到转为民事诉讼,再到针对一审判决上诉,案件涉及行政、民事两大诉讼程序的转换与衔接。不同程序的举证规则、裁判标准差异较大,需精准把握程序要点,避免因流程失误影响维权效果。
承办亮点:
灵活调整诉讼策略:面对行政诉讼败诉,承办律师未陷入被动,而是迅速结合法院裁判逻辑,分析出纠纷的核心本质是“民事财产损害”,第一时间协助蒋某启动民事诉讼,明确以“确认毁财事实+主张损失赔偿”为核心诉求,确保维权不中断。
精准锁定上诉突破口:针对一审“不予赔偿”判决,律师深入研究案卷,发现一审法院虽确认毁财事实,却未对“损失无法举证”的合理性进行审查,也未依据《民法典》中“损失难以确定时可参考市场价格酌定”的规定作出裁判,据此将“一审认定事实不清、适用法律错误”作为上诉核心理由,精准击中裁判漏洞。
强化证据补强与说理:上诉阶段,律师协助蒋某补充收集当地草坪种植行业的平均成本数据、同类案件的赔偿标准,同时提交灌溉设施建设的施工记录、工人工资发放凭证等间接证据,形成完整的“损失合理性”证据链,结合法律规定充分论证“法院应主动酌定损失”的必要性,为二审改判奠定基础。
办案结果:
法院审理认为,一审法院未对损失认定问题进行全面审查,属于 “认定事实不清”,据此撤销一审判决,将案件发回原审法院重审。当事人反馈:蒋某对二审结果表示认可,认为二审法院的裁定纠正了一审的裁判疏漏,为其争取到重新举证、主张损失的机会,同意继续配合律师推进重审程序。
价值总结:
二审法院撤销一审判决,体现了 “以事实为依据” 的司法原则,明确法院在当事人举证困难时,应主动通过酌定、评估等方式合理认定损失,避免简单以 “证据不足” 驳回诉求,为类似财产损害赔偿案件的裁判提供了参考,也彰显了司法对弱势方权益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