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案例
在涉众型集资诈骗案件中,“阅卷难”往往成为受损者维权的首要阻碍。北京翰汇律师事务所代理的某金融集体案件(涉案金额2.9亿余元,覆盖1796名集资参与人),便经历了从一审上诉、二审审结到执行移交的多阶段阅卷梗阻。最终,主办律师以“持续沟通+合规投诉+精准突破”的策略,成功获取核心的500余页专项审计报告,为10户委托当事人(涉案金额超 400 万元)厘清被告人及企业财产动向,为执行阶段的财产追缴与退赔维权打通关键路径。
案情简介:涉众型案件的“信息真空”困境
本案中,被告人以高收益投资项目为诱饵,向社会不特定对象募集资金,累计吸引1796名集资参与人投入2.9亿余元。其中,10户委托人因信任被告人的“企业资质”与“高收益承诺”,累计投入超400万元,直至被告人失联、关联企业停业,才发现“投资项目”全系虚构,资金多被用于个人挥霍、偿还债务及维系骗局。
案件由主办律师接手时,已进入“二审审结后移交执行”的过渡阶段,但10户委托人仍陷入“信息真空”:对“涉案财产查封范围”“资金具体流向”“执行退赔进度”一无所知,仅靠零散传言判断案件走向,焦虑感持续加剧。对涉众型案件而言,“专项审计报告” 是破解信息迷雾的核心——其中记录的资金流水、企业财产动向,直接决定能否锁定可追缴财产、制定有效追讨策略。因此,委托人的核心诉求明确:突破阅卷壁垒,获取审计报告等核心材料,查清财产底数,为执行维权奠定基础。
案件难点:多阶段阅卷的阻力重重
从接手案件到获取审计报告,主办律师遭遇了跨阶段的阅卷阻碍,每一轮困境都折射出涉众型案件的沟通复杂性:
一审上诉阶段:以“程序未结”拒阅初期,律师多次联系一审法院申请阅卷,希望获取“一审认定的财产查封情况”“被告人供述中的资金去向”,却被以“案件已上诉至中院,一审案卷需归档,暂不对外查阅”拒绝,且未明确“可阅卷时间”。此时案件处于“上诉期未审结”的过渡状态,法院以“程序稳定性”为由推诿,律师缺乏直接反驳的程序依据,初步沟通陷入僵局。
公安沟通阶段:以“涉密”阻断信息为补充信息,律师尝试联系公安机关查询“涉案财产查封、冻结情况”——侦查阶段公安会对涉案财产进行首轮管控。但多次电话沟通均被“案件已移送起诉,财产信息涉密,不便告知”拒绝。
执行移交阶段:案件二审审结移交执行局后,阅卷阻碍并未减少,联系一审法院档案馆,被以“案件已移交执行局,档案随案移送” 推脱;联系执行局,起初以“执行法官出差”暂缓,约定阅卷日期后,仅安排助理陪同阅卷,且提供的执行案卷中“无专项审计报告”;后前往办案当地中院执行局,工作人员又以“审计报告属刑事案卷,执行局仅负责财产处置,不提供刑事材料”为由拒绝,甚至建议“找一审法院或检察院调取”,多方踢皮球,让阅卷陷入“找谁都管、找谁都不管”的尴尬。
承办策略与律师技巧:多轮博弈破局 以“合规+坚持”获取关键依据
面对多阶段的阅卷梗阻,主办律师并未被动等待,而是紧扣“程序合规性”与“当事人权益必要性”,通过“分阶段突破+合规投诉+精准沟通”的策略,每一轮博弈都瞄准“司法机关的责任边界”,逐步打破壁垒。
第一步:一审上诉阶段——铺垫基础,留存沟通痕迹
律师未与法院硬刚,采取“两步铺垫”:一是提交书面《阅卷申请书》,说明阅卷对后续执行退赔的必要性,虽未获书面拒复,但通过邮件、短信留存沟通记录,为合规投诉积累依据;二是申请涉案企业工商信息公开,梳理出被告人控制的关联公司,变更股权/法定代表人的疑似转移财产企业,为后续分析审计报告锁定重点,既避免激化矛盾,又利用等待期积累线索。
第二步:执行阶段——精准沟通+合规投诉,打破推诿
针对“无审计报告”与“部门推诿”,律师双管齐下:
沟通执行法官时,阐明审计报告对确认涉案财产、避免遗漏追缴的核心价值,引用相关司法解释强调“提供报告是协助法院履职”,并提及1796名参与人的信访风险,逐步说服法官重视;
面对中院推诿,直接对接执行局负责人,提交申请书与委托人受损证明,明确告知“此前多部门推诿,若仍拒绝将申请检察院执行监督”,同时强调涉众案件退赔对社会稳定的影响,击中法院合规与维稳顾虑,最终促成阅卷。
案件成果:突破阅卷壁垒 锁定财产线索
经过多轮博弈,本案取得两项关键成果,彻底扭转委托人“信息不明”的困境:
核心材料突破:获取500余页专项审计报告审计报告清晰呈现“2.9亿余元涉案资金的归集、使用、转移全路径”,解答了委托人“资金去哪了”的疑问,为后续维权提供了书面依据。
财产线索锁定:明确三大追缴方向基于审计报告,律师已为10户委托人明确执行阶段的维权策略,预计可显著提升退赔比例,为委托人挽回更多损失。
委托人对这一进展高度认可,有当事人表示:“之前担心‘钱要不回来、事没人管’,现在看到审计报告里的财产线索,终于有了盼头。”
价值总结:
“坚持 + 专业” 是打破困境的关键涉众型案件中,司法机关因 “案件量大、部门衔接多” 易出现推诿,但当事人不可轻易放弃。本案若律师在 法官出差、中院推诿时妥协,将永远无法获取审计报告。选择专业律师,通过 “合规方式持续沟通”,才能在复杂程序中找到突破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