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翰汇律师事务所 北京翰汇律师事务所

知识课堂

土地占补平衡 不是简单的面积对等 更要质量相当

发布时间:2025-08-21点击次数:

“好好的水浇地被拿去盖楼,换来的却是石头缝里种不出庄稼的山地,这叫哪门子平衡?” 一位老农拿着刚下发的 “占补平衡” 通知书,满脸无奈。近年来,有些地方在耕地占补平衡中玩起 “狸猫换太子” 的把戏,用劣质山地、坡地冒充优质耕地,让农民吃了哑巴亏。但自然资源部早就明确发话:占补平衡不能做表面功夫,补的地必须跟被占的地一样好。农民的好田好地不能随便被糊弄,种不了粮食的山地,说破大天也不算数。

占补平衡本是保护耕地的好政策。按照规定,建设占用多少优质耕地,必须通过整理、复垦等方式补充同等数量、质量的耕地,确保全国耕地总量不减少、质量不下降。这项政策的初衷是守护 “粮袋子”,让农民失去的耕地能得到等值补偿。比如占用一亩亩产千斤的水浇地,就该补充一亩同样能高产的好地,这样农民的种粮收益才不会受影响,国家的粮食安全才有保障。可现实中,有些地方把政策执行成了 “数字游戏”,只追求面积相等,不管质量好坏,用山地、荒地凑数,完全违背了政策初衷。

用山地冒充耕地的危害,农民最有发言权。优质耕地土层深厚、土壤肥沃、灌溉方便,种玉米能收千斤,种小麦穗大粒满;而那些被用来 “补平衡” 的山地,大多土层薄、石头多,遇到干旱浇不上水,碰到暴雨就水土流失。有农民算过一笔账:原来的好地种一季玉米能收 1200 斤,换后的山地拼死拼活只能收 300 斤,还得额外投入几倍的人力物力。更让人揪心的是,这些山地根本不具备长期耕种条件,种两三年就肥力耗尽,最后只能撂荒。这种 “占优补劣” 的做法,看似耕地面积没减少,实际却造成了粮食产能的隐性流失。

自然资源部早就对占补平衡划出红线。《耕地占补平衡考核办法》明确规定,补充耕地必须达到 “数量相等、质量相当”,要能长期稳定耕种,土壤肥力、灌溉条件、地形坡度等都要与被占耕地基本一致。部门规章里更细化要求:被占用的是水田,必须补充同等质量的水田;被占用的是高产稳产田,补充耕地的亩产量不能低于原地块的 80%。验收时还要进行土壤检测、产能评估,不是随便找块地就能过关的。那些用山地糊弄事的行为,本质上是在违反政策规定,损害农民权益。

遇到用山地冒充耕地的情况,农民要学会依法维权。首先要核查补充耕地的合法性,要求村委会出示自然资源部门出具的《补充耕地验收合格证明》,查看补充地块的土壤检测报告、灌溉设施清单等材料,确认是否达到质量标准。如果发现补充的山地坡度超过 25 度(不宜耕种的临界值)、没有灌溉水源或土壤肥力不达标,就可以认定为 “劣质补地”。

其次要及时举报违规行为。可通过自然资源部 12336 举报平台、当地政务服务热线 12345 反映问题,提交被占耕地与补充山地的对比照片、产量差异证明、村民证言等证据。上级部门接到举报后会实地核查,一旦查实 “占优补劣”,会责令整改并追究相关人员责任。某县曾因用山地冒充耕地被举报,最终上级部门要求重新补充优质耕地,并对责任人进行了问责。

最后可通过法律途径索赔损失。如果劣质补地导致粮食减产,农民可联合其他受损村民,以村委会或乡镇政府为被告提起行政诉讼,要求赔偿减产损失并更换合格耕地。某村 20 户农民因补充耕地质量不达标起诉,法院判决政府重新落实优质补地,并赔偿每户年均损失 5000 元。法律明确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不会让老实人因政策执行走样而吃亏。

耕地是农民的 “命根子”,占补平衡不是简单的面积对等,更要保证质量相当。那些把好田换成山地的做法,既违背国家政策,也损害农民利益。农民朋友要擦亮眼睛,遇到 “狸猫换太子” 的情况,别轻易签字认账,要主动核查证据、积极举报维权。记住,补充耕地的质量好不好,不能只看文件数字,要以能不能种出好庄稼、能不能保证产量为标准。国家保护耕地的决心不会变,农民的合法权益,任何时候都不能被糊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