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翰汇律师事务所 北京翰汇律师事务所

经典案例

成果 | 非吸集资诈骗案 律师助41位当事人锁定退赔与追责双目标

发布时间:2025-09-22点击次数:

2025年5月,北京翰汇律师事务所接到一起极具挑战性的非吸集资诈骗刑事案件委托——案件涉及16户共41名当事人,彼时已进入刑事诉讼审理阶段,但当事人不仅面临“部分未报案可能错失退赔资格”的风险,更因财产受损情绪激动,沟通协作难度极大。团队迅速介入,以“庭前夯实基础、庭审应对突发、庭后明确方向”为核心,通过精准的证据梳理、高效的多方沟通与专业的应急处置,为41名当事人筑牢权益防线,也为涉众型非吸集资诈骗案件代理提供了清晰的实务路径。

案情简介:涉众型案件的多重困境初现

本案为非吸集资诈骗刑事案件,16户41名当事人因参与涉案项目遭受财产损失,委托时案件已移送当地区人民法院审理,但多重困境让当事人维权陷入被动:一是涉众沟通难:41名当事人分属不同家庭,诉求存在细微差异(部分希望优先退赔,部分关注追责力度),且因财产受损情绪激动,初期沟通时易出现“意见分歧”“质疑流程”等情况,难以形成统一维权目标;二是退赔资格风险:部分当事人因“未及时报案”,相关材料未被纳入案件证据体系,若未及时补充提交,可能被排除在退赔名单之外,彻底失去挽回损失的机会;三是信息获取滞后:当事人对案件核心信息(如涉案资金流向、已查封财产情况、未追责主体)完全不了解,既无法判断庭审重点,也无从规划后续追损路径。

面对上述困境,当事人迫切需要专业律师介入:一方面稳定情绪、整合诉求;另一方面对接司法机关,获取案件信息、保障退赔资格、推动案件向有利于当事人的方向推进。

核心难点:涉众型案件代理的四大挑战

情绪安抚与诉求整合的双重压力涉众案件中,“统一诉求”是维权基础,但41名当事人的关注点差异显著。律师团队初期沟通时发现,有当事人因积蓄亏损情绪崩溃,反复追问“能不能100%追回钱”;另有当事人坚持“必须让所有业务员坐牢”,情绪激动导致沟通低效,需耗费大量精力兼顾安抚与解释,平衡不同诉求。

庭审突发状况的不可控性刑事案件庭审存在诸多不确定性,被告人可能提出身份异议、证据抗辩等突发主张。而涉众案件中,多名当事人集中到场,情绪敏感且易相互影响,一旦出现突发状况,极易引发“现场秩序混乱”,既干扰庭审正常推进,还可能给法院留下“当事人不配合司法程序”的负面印象,间接影响案件裁判倾向。

后续追损路径的模糊性当事人对“涉案资金是否有剩余”“业务员佣金是否被追缴”“是否有关联公司代持财产”等关键信息一无所知。若庭审后不能明确追损方向,即便案件判决生效,当事人仍可能面临“拿着判决书却不知如何追款” 的困境,维权沦为“半截子工程”。

承办策略与律师技巧:分阶段突破,层层筑牢权益

律师团队深知,涉众型案件代理需“分阶段聚焦重点”,庭前核心解决资格保障与信息获取,庭审核心应对突发状况与传递诉求,庭后核心明确追损与追责路径,每个阶段均结合司法机关需求与当事人利益设计策略,在博弈中推动协作。

庭前准备:以“证据 + 沟通”破解核心风险

主动对接法院,锁定庭审参与权(博弈技巧:突出律师价值,争取司法支持)团队介入后,律师第一时间与承办法官取得联系,清晰阐明“作为集资参与人代理人”的身份,并着重强调:“律师参与庭审可帮助整合当事人诉求,避免因多人发言导致庭审混乱,同时协助法院核实当事人身份及受损情况,提升庭审效率”。这一表述精准契合法院“高效推进庭审”的需求,法官很快送达8月13日的开庭通知,并明确律师可在庭审中发表代理意见,为后续传递当事人诉求奠定关键基础。

精准阅卷:此次阅卷工作至关重要,律师仔细查阅了案卷,并将审计报告、询问笔录、资金流向等重要资料拍照留存。阅卷过程中,律师采取“拍照留存+即时标注”的方式,将重要页面按资金流向、责任人信息、财产线索分类整理,形成清晰的阅卷笔记,避免后续分析时遗漏关键细节。

双向沟通:整合诉求与传递信心(沟通技巧:分层沟通,兼顾共性与个性)阅卷当天晚上,团队组织委托人代表进行沟通,采用“信息同步+诉求收集”的双向模式:用通俗语言讲解阅卷获取的核心内容,确保所有当事人理解;通过“逐一发言+分类记录”,将41名当事人的诉求归纳为“优先退赔”“扩大追责”“补充财产线索”三类,明确“保障退赔资格为第一优先级,追责与追损同步推进”的代理方向,既回应多数人“挽回损失”的核心需求,也兼顾部分人“追求公平”的诉求。

对接检察官,补充证据筑牢资格,8 月12 日,律师与本案检察官就“案件基本情况、资金缺口、未追责及追缴部分”展开深入沟通。随后,将41名当事人的材料系统梳理,形成 2700 余页的补充证据,分类装订并附《证据说明》,详细标注每份材料与案件的关联性,最终顺利提交法院并被接收,化解了“退赔资格缺失”的风险。

庭审应对:专业处置突发,稳定秩序传递诉求

8月13日,案件如期在当地区人民法院开庭,庭审中突发状况打破既定节奏:被告人当庭突击陈述“自己是现任人大代表”,法院需休庭核实代表身份及相关权利,再决定是否继续审理。这一消息瞬间引发在场当事人的情绪波动,现场秩序濒临失控。此时,律师迅速采取三项措施:协助法官控场:第一时间走到当事人区域,用平缓语气说明 “休庭核实是法定程序,目的是确保案件审理合法,避免后续因程序问题影响判决效力”,同时示意律师助理安抚情绪最激动的几位当事人提供沟通渠道;当场留下自己的手机号与律所联系方式,告知当事人“休庭期间若有疑问可随时联系,我们会及时向法院了解核实进度,同步反馈大家”,缓解信息断层导致的焦虑;同步后续安排:与法官沟通后,明确“确定时间内反馈身份核实结果”,并将这一信息即时告知当事人,让大家“有明确的等待预期”。

通过上述处置,现场秩序很快恢复稳定。这一过程中,律师的核心作用不仅是“安抚情绪”,更在于“搭建当事人与法院的沟通桥梁”——既帮助法官化解了“涉众秩序混乱”的压力,也让当事人感受到“律师在主动推进问题解决”,进一步巩固了信任。

庭后规划:明确五大方向,锚定追损与追责路径

庭审结束后,律师团队第一时间与当事人召开庭后复盘会,一方面同步“被告人身份核实”的进展,另一方面结合庭前阅卷、庭审信息,明确后续五大维权方向,让当事人“知道下一步要做什么、能达到什么效果”:

1. 扩大犯罪主体:进一步挖掘案件线索,争取将更多与案件相关的责任主体纳入法律追究范围,让每一个参与非法集资诈骗的人都受到应有的惩处。

2. 争取一对一优先退赔:为委托人争取最大程度的经济赔偿,优先保障委托人的合法财产权益,减少他们的经济损失。

3. 和被告人争取刑事谅解: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合理的沟通和协商,争取被告人的刑事谅解,为案件的解决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4. 追缴业务员佣金、提成等:这些资金也是涉案资金的一部分,追缴回来能够增加退赔资金的总额,提高委托人的受偿比例。

5. 研究审计报告挖掘财产线索:审计报告中可能隐藏着重要的财产线索,通过深入研究,为后续的财产追缴工作做准备,确保能够尽可能多地追回涉案资金。

案件成果与价值总结:涉众型案件代理的实务启示

本案代理中,团队首先化解了未报案当事人可能错失退赔资格的风险(2700余页补充证据被法院接收);其次通过庭审应急处置稳定了当事人情绪,避免因秩序混乱影响案件;最后明确五大维权方向,让当事人从“盲目焦虑”转为“有序推进”。目前,当事人对代理工作的认可度达100%,有当事人表示“之前担心‘钱要不回来、事没人管’,现在知道每一步要做什么,心里踏实多了”

微信图片_2025-09-23_143029_642.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