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课堂
“本以为捡了个便宜,没想到成了烫手山芋。” 市民李先生满脸懊悔地说。三年前,他花比市场价低三成的钱买了套安置房,如今想换房时才发现,房子土地性质是划拨,要补缴 28 万土地出让金才能交易,算下来比买商品房还贵,而且根本没人愿意接手。安置房和商品房,看似都是能遮风挡雨的房子,实则在产权、质量、居住体验等方面有着天壤之别,稍不留意就可能掉坑里。
一、土地性质藏 “暗雷”,交易时要掏 “天价”
李先生的遭遇,根源在于没搞懂安置房的土地性质。安置房的土地多是 “划拨” 性质,而商品房的土地是 “出让” 性质,这一字之差,可能让你在交易时多花几十万。
划拨土地是政府为安置拆迁户无偿提供的,没缴纳土地出让金,所以安置房 initial price 才会偏低。但根据《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划拨土地上的房屋要上市交易,必须先向政府补缴土地出让金,金额通常是房屋评估价的 15%-40%。就像李先生那套 120 平米的房子,评估价 180 万,按 20% 补缴就得 36 万,远超当初买房省下的 50 万差价。
商品房的土地是开发商通过 “招拍挂” 花钱买来的,土地出让金已经包含在房价里,房产证上会明确标注 “出让” 性质。这意味着商品房可以随时自由买卖,不用额外掏钱,交易流程简单,买家也更愿意接手。
二、房产证是道坎,办不下来麻烦多
“住了五年,房产证还没影,想抵押贷款都不行。” 这是很多安置房业主的共同烦恼。商品房从交房到拿到房产证,通常不超过一年,而且有明确的办理时限,开发商逾期未办还要赔偿违约金。但安置房的房产证,却可能让你等得遥遥无期。
安置房办证难,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开发商偷工减料,项目没通过验收,比如消防设施不达标、绿化率不够等;二是土地手续不全,有的安置房建在集体土地上,没完成转国有手续,根本办不了房产证;三是开发商拖欠税费,导致无法办理初始登记。有个安置房小区,300 多户业主住了八年,房产证还没办下来,房子既不能卖也不能抵押,成了 “死资产”。
更可怕的是,没有房产证的安置房,就算签了买卖合同也不受法律保护。曾有位业主把无证安置房卖给别人,后来房价涨了,他反悔把买家告上法庭,法院判决合同无效,买家只拿回部分房款,损失惨重。
三、居住体验差距大,糟心事一箩筐
“便宜没好货”,这句话在安置房的居住体验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在建筑质量上,安置房为了控制成本,偷工减料是常事。墙面空鼓、屋顶漏水、管道生锈、电梯频繁故障,这些问题让业主苦不堪言。有个安置房小区交房才半年,就有几十户业主反映家里漏水,修了好几次都没修好。而商品房有严格的质量监管体系,出问题的概率要小得多。
小区管理更是让人头疼。商品房小区有专业的物业公司,门禁严格、环境整洁、设施维护及时。但安置房小区,很多是由村委会或者临时组建的团队管理,管理混乱:垃圾堆在楼道没人清,路灯坏了没人修,车辆随便乱停,消防通道被堵是常事。
最让人糟心的是社区氛围。很多安置房小区住的都是原来的村民,形成了相对封闭的圈子。外来业主搬进去,就像闯进了别人的地盘,处处受排挤。想装个空调外机,邻居说影响美观不让装;想在自家阳台封个窗户,村里说破坏统一风格;开车回家,车位总被村民的三轮车、电动车占着,找物业也没人管。一位业主无奈地说:“住在这里,感觉自己像个外人,浑身不自在。”
四、非要买安置房?这三点必须提前做
如果实在因为预算有限想买安置房,一定要做好这三件事,不然很可能吃大亏:
(一)查清楚土地性质和补缴金额
要求卖家出示《国有土地使用证》,看土地是划拨还是出让。如果是划拨,必须让房管部门算出准确的补缴金额,并且在合同里写明 “土地出让金由卖家承担”,别像李先生那样,等到交易时才发现要自己掏钱。
(二)确认房产证能办下来,约定好时限
在合同里明确约定 “交房后多久必须办下房产证”,比如 “180 天内”,并且写上逾期未办的违约责任,比如 “每天按房款的万分之一赔偿”。还要去不动产登记中心查一下,房子有没有抵押、查封,开发商有没有欠税等问题。
(三)找专业律师把把关
安置房交易的坑太多,最好找懂行的律师帮忙审核合同,核查项目手续。律师能从法律角度帮你规避风险,比如看看有没有限售期(部分安置房拿到房产证后几年内不能交易),有没有其他隐藏的债务纠纷等。
安置房看似便宜,背后却藏着产权不清、质量堪忧、交易困难等一堆问题。买房是一辈子的大事,与其贪便宜买安置房后悔,不如咬咬牙买套小一点的商品房。商品房虽然贵点,但证件齐全、质量有保障、交易自由,住得也安心。
如果实在要买安置房,记住:没房产证的不买,土地性质不明确的不买,开发商不靠谱的不买。必要时一定要请律师帮忙,别让一时的贪便宜,耽误了一辈子的幸福。毕竟,房子是用来住的,住得安心、舒心才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