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翰汇律师事务所 北京翰汇律师事务所

知识课堂

借名买房背后的“钱房两空”危机

发布时间:2025-08-13点击次数:

“用你的购房资格买套房,以后再过户给我,既能省利息又能占首套房优惠,多划算!” 生活中,这样的 “提议” 并不少见。许多人看中借名买房的短期便利,却忽视了背后潜藏的法律风险。事实上,这种看似聪明的操作,很可能让你陷入 “钱房两空” 的困境。

从法律层面看,借名买房本质上是一种 “君子协议”,难以对抗物权登记的法律效力。根据我国《民法典》规定,不动产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经依法登记发生效力,未经登记不发生效力。这意味着,房产证上写谁的名字,法律就认定谁是房屋的所有权人。即便你实际支付了房款、持有购房合同和转账记录,一旦名义房主翻脸不认账,主张房屋归自己所有,法院通常会优先采信不动产登记薄的记载。现实中,不乏名义房主将房屋擅自出售、抵押,或因继承、离婚等纠纷导致实际出资人维权无门的案例,此时再想追回房款或房屋,往往要付出高昂的诉讼成本,甚至最终一无所获。

贷款环节的风险同样不容忽视。借名买房时,往往需要以名义房主的身份申请贷款,实际还款责任却落在出资人身上。这就意味着,还款记录会直接关联名义房主的征信报告。若出资人出现逾期还款,名义房主的信用会受损;反之,若名义房主自身存在其他信用问题(如信用卡逾期、网贷违约等),银行可能以 “借款人信用恶化” 为由要求提前偿还贷款。届时,银行只会向名义房主催收,而实际出资人若无力一次性结清尾款,房屋就可能被强制拍卖,最终承担损失的还是自己。

即便双方合作顺利,到了过户环节,出资人仍要面对一笔不菲的成本。借名买房的过户本质上是二手房交易,需按照规定缴纳契税、增值税、个人所得税等税费。以一套价值 100 万元的房屋为例,若房屋持有时间不满 2 年,仅增值税及附加税费就高达 5.3%,再加上契税、个税等,总税费可能超过 10 万元。这与借名买房时想 “省钱” 的初衷背道而驰,反而加重了经济负担。更麻烦的是,若名义房主在过户前因房价上涨临时加价,或提出其他不合理要求,出资人要么被迫妥协,要么只能放弃过户,陷入两难境地。

最令人糟心的是,房屋可能因名义房主的债务问题被牵连。若名义房主在外欠债被起诉,法院可以依法查封、拍卖其名下的房产,不会因 “实际出资人” 的存在而停止执行。近年来,多地法院处理过类似案件:名义房主因民间借贷纠纷被列为被执行人,其名下由他人实际出资购买的房屋被强制执行,实际出资人虽提出执行异议,却因无法对抗物权登记而败诉,最终眼睁睁看着房屋被拍卖,多年积蓄付诸东流。

说到底,借名买房就像在钢丝上行走,看似抄了近道,实则每一步都可能踏入深渊。与其抱着侥幸心理冒险,不如选择更稳妥的方式:若暂时不具备购房资格,可耐心等待政策允许后再购买;若为投资需求,不妨考虑合法合规的渠道,如理财产品、基金等。要知道,房产作为家庭重要资产,安全永远比 “捷径” 更重要。守住法律底线,才能守住辛苦积攒的财富,这才是对自己和家庭最负责的选择。